讓我們看看有哪些預言了VR誕生的科幻小說
從最為簡單的紙板盒子Cardboard到高端VR頭盔Oculus Rift和HTC Vive,VR已經成為了消費級數碼電子領域的前沿科技。盡管作為一個實際可以實現的技術,VR可以說是非常新鮮(其實也算不上非常新鮮,實驗室里作為科學研究用的VR技術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誕生了),但是虛擬現實這個概念本身,長久以來都是科幻小說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
上世紀50年代,當我國人民剛剛為贏得獨立而歡呼并大力發展生產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科幻小說作者就已經開始在他們的故事里討論關于“虛擬世界”話題了。雷布萊伯利在他1951年發表的小說《大草原》講述了一對嬰孩和一個虛擬育兒所的故事,而弗雷得里克波爾的1955年的小說《地底下的隧道》則提到了一個永遠重復體驗同一天的男人,這個男人最后發現自己原來被困在了一個可怕的行銷虛擬體驗中。
虛擬現實給了小說作者更大的創作自由度,他們可以在其中討論一些奇怪而有趣的主題??萍嫉倪M步最終使人們創造出了多重現實:真實世界和能夠以假亂真的虛擬世界。當虛擬現實可以從所有感官迷惑人類的感覺的時候,科技使得人們質疑一切。小說作者并不僅僅討論人們如何被虛擬現實迷惑,他們開始探討“現實”這個概念本身的意義。
詹姆斯蒂普特里在1973年發表的小說《那個插上插頭的女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說當然沒有直接預言了虛擬現實技術的誕生,不過它的確算是賽博朋克的先驅。
小說的主人公從小患有腦垂體營養失調,不過,在嘗試自殺之后她獲得一次新生的機會。這部小說是作者的代表作品,它獲得了1974年雨果獎的最佳中篇小說稱號,并引領了新一代的科幻小說潮流,從此改變了虛擬現實這個理念。
到目前為止,賽博朋克類小說最具影響力的當屬威廉吉普森的《神經漫游者》。吉普森的靈感來源于他在溫哥華的一個游戲廳的經歷:盡管這些游戲機相比虛擬現實來說非常原始,但是孩子們卻完全沉迷其中,就好像他們想要進入到這個機器里面,現實世界在他們眼中已經消失了。
吉普森于是開始撰寫這部小說,小說充滿了各種在當時是非常新潮、刺激的元素,它最終成為了第一部精確描述了這種技術的本質的小說。未來世界的經濟、能源、生產等各種事物都由計算機自動控制,這個巨大的系統名叫“矩陣”。主人公是偶然脫離了“矩陣”控制的黑客凱斯,他為一個神秘人工作,進行數據偷竊。
吉普森的“賽博空間”是一個網絡互聯的、交互式的幻覺體驗,它基于數理邏輯,卻以多彩圖形的形式展現出來。吉普森在這個故事中的描述預言了虛擬現實和互聯網最終的實現形式,他還通過主人公凱斯潛入“矩陣”的情節生動地描述了人們體驗虛擬現實的感受。
不過,我們實際上很難判斷出《神經漫游者》對于科幻以及技術領域的重要性。因為它并不是第一個包含人類進入數字世界的概念的作品:1982年的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才是第一個。但是吉普森的作品的確是影響更大的那個。
之后,這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尼爾斯蒂芬森于1992年發表的作品,他的第三部小說《雪崩》。21世紀的洛杉磯,主人公是一名虛擬世界游戲玩家,他無意間使用了一種極其危險新型藥物“雪崩”,其本質確是一種可以同時影響宿主在現實中的身體和在虛擬空間的化身的病毒。
斯蒂芬森的故事背景構建于吉普森的“賽博空間”之上,他在小說里指出,“賽博空間”是一個能夠讓人們去做那些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事情的地方,它并不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他在自己的小說中不僅描述了這個世界的構成原理,還解釋了人們為什么會創造這樣一個世界。
人們在虛擬世界可以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這個由計算機生成的世界通過將光束射入人們的眼睛,將聲音灌入他們的耳朵占據了使用者最重要的兩種感官。主人公就是這樣,他花費大量時間沉迷在虛擬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已經不存在(精神上)于現實世界了,他作為另外一個人活在了虛擬世界中。
這個概念在很多賽博朋克或是虛擬現實小說都有出現,甚至我們的家長們不也有此擔心而阻止自己的孩子去玩網絡游戲嗎?例如2011年出版的小說《玩家一號》,主人公就在一個自由度極高的虛擬世界OASIS成為了一個傳奇的獵手。
所以說,虛擬現實并不僅僅只是一個被媒體們炒到火熱的科學技術,它同時也是一個充滿魅力、引人深思的概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
Vive游戲荒?Revive為它帶來兩款Oculus獨占游戲
Revive是Oculus平臺破解軟件,它可以讓其他種類的VR設備,主要指HTC Vive運行Oculus平臺軟件,從而最終獲得Oculus平臺上的資源。雖然有不少人使用Revive幫助自己盜版使用O...
- 催吐狂魔!《奧迪體育VR》邀你體驗賽車副駕駛視角
- 告別油膩的頭顯!日本發售VR頭顯專用面罩
- 棱角分明也能如此可愛!《白日夢藍》登錄Oculus平臺
- 能否逃離VR?一款源自《黑客帝國》的游戲
- 玩VR不見得要燒錢!5個虛擬現實DIY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