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五大真相:既非巨人,亦非小丑
近日一篇由付費訂閱媒體The Information發布的《Magic Leap背后的真相》一經面世便在互聯網上引發軒然大波。文中直指Magic Leap幾大痛點,從原型產品過于笨重到在融資與宣傳過程中夸大了現階段技術能達到的效果等。一時間網絡風起云涌,文章在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轉發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渲染和扭曲,真相撲朔迷離。下面我們就從視頻、產品、技術、創始人、資本收支這五個角度來為讀者進行Magic Leap的真相解讀。
Magic Leap,這家位于佛羅里達州,迄今為止一款產品都未問世卻能夠輕松融資14億美元的神秘公司可謂是AR界當之無愧的獨角獸——不光是融資額度高,更重要的是神秘而少見——其一舉一動自然備受眾人關注。
然而近日一篇由付費訂閱媒體The Information發布的《Magic Leap背后的真相》一經面世便在互聯網上引發軒然大波。文中直指Magic Leap幾大痛點,從原型產品過于笨重到在融資與宣傳過程中夸大了現階段技術能達到的效果等。一時間網絡風起云涌,文章在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轉發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渲染和扭曲,真相撲朔迷離。隨后,Magic Leap CEO在公司官方網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對相關問題行了簡單回答《Magic Leap CEO公開信回應質疑:原型機正在制造》。
今天,智東西在采訪了亮風臺CEO廖春元、微軟HoloLens光學負責人Bernard Kress、悉見CEO劉洋、影創科技CEO孫立后,整合了現有事實,從視頻、產品、技術、創始人、資本收支這五個角度來為讀者進行Magic Leap的真相解讀。
1.視頻真相——真假參雜
本次輿論關注熱點問題之一便是所謂的“Magic Leap宣傳視頻造假”問題——其實這事早已是老生常談了,似乎每隔一陣子便會被拉出來報道一遍,VR之家也曾翻譯過一篇對Magic Leap視頻進行分析的文章(擴展閱讀:技術帝實力分析:MagicLeap根本沒用光纖掃描技術)。
迄今為止,Magic Leap總共發布了4段相關視頻(1-4),以及官網上的2張動態背景視頻(5-6)。
其中只有2、3、4三段視頻中注有“本視頻直接通過Magic Leap技術拍攝,并未添加后期效果”字樣。Magic Leap的CEO Rony Abovitz也在12月11日的二度推特刷屏中再次強調,有注字的視頻是真實拍攝的——換言之,沒有注字的視頻我們可以默認為是宣傳視頻。
1)視頻:“辦公室里平凡的一天”——機器人辦公室大戰
2)視頻:“Magic Leap Demo”——桌底機器人與桌面太陽系(真)
3)視頻:“一個嶄新的早晨”——AR辦公軟件及虛擬購物(真)
4)視頻:“Magic Leap x 盧卡斯影業”——星球大戰里的兩個機器人,R2-D2及C-3PO(真)
5)網站背景:鯨魚從體育館地面躍起,水花四濺
6)網站背景:掌心中出現躍動的迷你大象
Magic Leap此舉的確稍有過度宣傳,誤導觀眾的嫌疑,然而卻也無可厚非——Magic Leap從未說過沒有注字的視頻是真實拍攝的,而最廣受人“扒真相”的“鯨魚視頻”也只是官網上的動態圖片而已,“造假”無從說起。
影創科技CEO孫立則表示:“之所以Magic Leap要夸張宣傳,我也是非常理解的。因為光場技術本身要解釋起來就挺晦澀難懂的。我們也在研發光場技術(與Magic Leap不同路線),但在解釋給普通人甚至是對行業略知一二的人講起來依舊挺費勁的。所以要讓大家有顛覆性的印象,做視頻確實是個好的方法。業內人士早就知道這是視頻而已,但一些媒體的誤讀(有媒體宣傳成裸眼投影技術)導致了最終大眾的印象于實際產品差距越來越大。”
2.產品真相—最新原型機只有兩人見過
2015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Rachel Metz第一次作為可報道的非公司員工進入了Magic Leap公司,見到了神秘的原型產品。根據Rachel Metz《Magic Leap》文中的原話,當時的原型產品是“一副鏡頭(lenses),連接在我頭頂上方的像腳手架一樣的金屬架子上,還有一堆電子元件和鏡頭”。戴上它之后,就可以看到“一只巨大的四肢藍色怪獸”,利用手柄可以把這只怪獸拉近拉遠,變大變小;拉近時還可以看到怪獸“粗糙的皮膚,強壯的四肢、以及深陷眼窩與亮晶晶的雙眼”。
2016年4月,《連線》創始人兼總編Kevin Kelly在《Magic Leap未曾講述的故事,世界上最神秘的初創企業》一文中則將那時的產品原型描述成“一副合成現實頭顯”,“能夠被輕松取下,就像摘掉一副太陽眼鏡一樣方便”。透過它可以看到一個8英寸的外星機器人在辦公室里游晃。“我伸出手的時候,它靠近我,并伸出發光的手指來觸摸我的指尖”。并且表示Magic Leap的圖像能夠在近距離(一臂之內)也顯示良好,這是他嘗試過的許多VR、MR設備都不能做到的一點。
《連線》的采訪視頻截圖
2016年10月,《福布斯雜志》的科技記者David M. Ewal則在《Magic Leap這家價值45億美元的神秘企業正在永久性改變著計算機平臺》一文中這樣說道,“Magic Leap技術的核心是頭戴式顯示器,但最終產品應該能裝進眼鏡之中”,并且在之后的Reddit問答中,他與Kevin Kelly同樣說到了“我能把Magic Leap中構建的AR物體拉到很近的距離而且不會出現任何問題(HoloLens 在距離大概三四十厘米附近內物體就會消失掉)。有幾次全息畫面甚至超出了我的最大視角,感覺就像是環繞在我周圍”。
2016年12月,The Information媒體的記者Reed Albergotti則在《Magic Leap背后的真相》一文及隨后的Reddit問答中將他看見的一款原型評價為“一個笨重的頭盔,以幾根電纜連接PC主機,使用時有類似Oculus和HoloLens時的聲音,使用類似HTC Vive的手部控制器(但他知道Magic Leap的確在研究擺脫控制器的技術)”,“成像畫面類似于HoloLens,但能夠讓雙眼聚焦更自然”,“好處:有著非常高的分辨率、畫面、深度信息,在很近處的畫面成像效果也非常優秀”,“壞處:低幀頻,在轉動頭部的時候畫面會變模糊,依舊無法脫離PC主機的連接(脫離主機這是HoloLens研發過程中最困難的一環,但Magic Leap說他們能在最終產品上實現)”。
不過,CEO Rony Abovitz表示最終的產品將會使用和這次展示中完全不同的技術。Reed Albergotti也在文章中說道,Magic Leap內部所指的最新原型可能是“標準眼鏡尺寸”,但是Magic Leap拒絕向他展示這款產品。
在Rony Abovitz于12月9日的首次推特刷屏中,他這樣寫道——“現在在我們的工廠里:我們正在運行第一批系統小型化產品測試:小巧、簡潔、夠酷”。
Rony Abovitz還說,最新的PEQ原型產品只有兩位投資方見過。(以投資額度來看,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這兩位分別是谷歌和阿里巴巴)
3.技術真相——理論可行,研發困難
目前,圍繞Magic Leap技術的討論主要在于兩點:1、光場顯示技術小型化的挑戰,2、光場技術所需的巨大計算量對現有計算硬件小型化的挑戰。
1)光場顯示技術小型化
關于Magic Leap的專利技術,VR之家曾在7月給出過一篇報道《改變世界還是忽悠?Magic Leap黑科技全解析》。它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美國專利商標局披露的Magic Leap的衍射光學元件和光纖掃描技術(不過根據最新消息,Magic Leap并沒有在他們的原型產品中使用這些技術)
報道中提到,Magic Leap的核心技術在于光場顯示,即利用光纖陣列顯示光場信息:激光經由透鏡系統輸出,在空中畫出了一簇射線,同步地改變經過顏色和強度,一根纖維利用分時技術得到一幅圖像。用戶可以主動選擇性聚焦,一只虛擬的貓就放在了近處,你看它的時候就是實的,你看遠處的城堡的時候,這只貓就是虛的,和真實情況一樣,所以不會有暈眩感。但這也就要求Magic Leap的設備能精確的調控機械部件,使得每一個纖維都穩定自然地顫動,并且顫動的模式要和數據傳輸相互同步,不受外界噪音的影響。
在Magic Leap的專利中,光路模塊設計方面很有亮點——采用了大量的自由形態波導來實現人工學設計,并輔以光路補償;將掃描電磁成像輻射集成化的成果,應用于AR設備,很有新意。總的來說顯像技術并非過分高深的學科,然而如果Magic Leap想做混合顯示,則需要波導陣列來實現更靈活的聚焦。然而多層波導可能存在串擾等問題,系統過于復雜,存在很多技術難關。
微軟HoloLens光學負責人Bernard Kress博士則表示,“波導陣列可能是光場技術的唯一解決方式,光纖震動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需要——這一點和現有的VR技術有所不同。”
除了Magic Leap外,斯坦福大學也在做此項技術的研究。這項技術理論上是可行的,如果不計成本,現有技術已經能夠達到不錯的顯示效果,然而無法真正應用到消費級的工業水平:在近日引發軒然大波的《Magic Leap背后的真相》一文中,作者最主要的攻擊點之一便是Magic Leap的核心技術在小型化方面遇到困難。小型化不僅是體積縮小,還存在成本與量產能力的問題。
影創科技CEO孫立也表示:“如果僅僅是縮小,是不夠的。還要看其成本和量產能力,就像當前的光波導技術。機械結構要小型化的難度極大,并且穩定性、量產能力都將是更嚴重的問題。小型化并非沒有可能,但是我覺得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可能在此期間出現了更好的技術)都難以量產。”
亮風臺CEO廖春元則表示,“做實用的AR產品,倒也并不一定非要等Magic Leap的技術。”
2)計算硬件小型化
在計算硬件小型化方面,亮風臺CEO廖春元說,“Magic Leap的技術在光場采集和播放設備的小型化和量產化存在很大難題。除了顯示硬件本身的小型化外,光場技術所需的巨大計算量也對計算硬件的小型化提出挑戰。”
簡單來說,就是光場技術采集、儲存、處理的數據量巨大,現有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發展不夠迅速,計算硬件發展無法跟上。
悉見CEO劉洋則表示,“小型化和芯片化依賴于整個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科技界的主要矛盾,是人類對物理計算/存儲/傳輸能力的需求和實際基礎產業演進進度的矛盾。”
除此之外,光場技術在集成與材料方面也存在難題。簡單來說就是現有技術不利于集成,顯像效果不佳,材料兼容性差,太復雜不利于軟件開發。
在問及“以現有發展速度而言,離相關技術成熟還需要多久?”時,采訪人們都不約而同給出了4-5年的時間期限。可在短期內恐怕是不會有成熟的AR眼鏡消費級產品出現了,我們還需要多一點耐心。
4.創始人真相——機器人出身的專業夢想家
長久以來,外界對這個毫無VR/AR背景的Magic Leap創始人Rony Abovitz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正如外界對2012年Rony Abovitz在TED大會上那場極端后現代的演講展示一樣,喜歡的人捧上云端,不喜之人踩在泥里。
Rony Abovitz,Magic Leap創始人兼CEO,現年45歲,邁阿密大學機械工程師學士,生物工程系碩士。作為一個《星球大戰》的死忠粉絲,Rony Abovitz在1997年創辦了自己的首家公司Z-KAT。事后,Rony Abovitz回憶說:“我決定要打造跟《星球大戰》那樣的醫學機器人,我認為,我當時是真的沖動,自己當時不能制作出X-wing戰機。”
在先后說服了外科醫生Wayne Kerness、西北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Michael Peshkin及其研究生Julio Santos-Munné加入后,26歲的Rony Abovitz與大學同學William Tapia一同在佛羅里達州創辦了專注于機械輔助外科醫療的Z-KAT公司(公司名字為Kerness,Abovitz,Tapia還有Lima US的CEO Guido Zoroli的名字的縮寫,Zoroli曾允許開發團隊在下班后使用Lima的辦公室)。
2004年,Rony Abovitz帶領一眾Z-KAT核心成員成立了MAKO Surgical手術器材公司,并兼任CTO及SVP高級副總裁。MAKO Surgical買下了Z-KAT的大部分知識產權,但更專注于新型可觸碰醫療機器人技術,以及一系列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
2008年2月,MAKO Surgical成功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10年5月,39歲的Rony Abovitz辭去了CTO職位,但仍繼續擔任MAKO Surgical的CVO——Chief Visionary Advisor,首席遠見顧問,專業夢想家。
此時,他在自家的車庫中創辦了新工作室Magic Leap Studios,并聯系了位于新西蘭的、曾為指環王制作特效的維塔工作室,專門把他一直開展的“Hour Blue”的項目——“一個外星球中充滿會說話的機器人、飛翔的鯨魚等神奇的生物”開發為圖形小說系列和電影系列。
隨后,夢做得越來越大,Rony Abovitz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技術將這些設想帶到現實。2011年,工作室發行了名為Hour Blue的AR app;再后來,Magic Leap Studios改名為Magic Leap,Rony Abovitz也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團隊,幫助他研發混合現實技術,并在隨后開始研發原型產品。
2013年9月,美國整形設備制造商Stryker公司以1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AKO Surgical,算是正式為Rony Abovitz的MAKO之旅畫上了一個句號。此后,Rony Abovitz開始一心投入到Magic Leap上來,并在2014年2月獲得第一筆私募融資。
外界對Rony Abovitz本人的評價大多是,“睿智”、“才華橫溢”、“創意無限”、“他樂于談論那些短期內目測無法實現的事物”。而從本次The Information文章事件后接連不斷的,帶著幾分幽默、幾分嘲諷的推特刷屏中可以看出,這位創始人恐怕還是個有些火爆的急性子。
5.資本收支真相——研發、生產、擴張、訴訟
收入:Magic Leap總計融資大約14億美元,估值達到45億美元。
2014年2月,完成私募資金的5000萬美元A輪融資。
2014年10月,獲得由谷歌領投的5.42億美元B輪融資,谷歌CEO Sundar Pinchai出任該公司董事。
2016年2月,獲得7.935億美元C輪投資,阿里巴巴、谷歌都參與本輪融資。
支出:建立廠房及生產線。硬件研發。算法研發。早期產品迭代。收購公司。雇傭高管。擴展團隊。訴訟風波等。
員工總數從2014年的4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超過800人。
在西雅圖、硅谷、洛杉磯、奧斯汀、以色列、英國、新西蘭等地都建有研究所與辦公據點。
在佛羅里建設了25萬平方英尺的廠房,并在在Plantation的園區內建造生產設施,具備一系列完善的生產線——Rony Abovitz說,“我們是一家‘全棧式’科技公司,硬件、軟件、電子電路、芯片設計和傳感器都是我們做的。”
把關鍵開發團隊集中起來,對產品原型進行“數百次的迭代”——量產化早期成品率會很低。
收購了以色列的NorthBit公司,以提升自己的系統安全水平。
收購3D重建技術初創公司Virtroid,因為涉及保密協議未透露收購價格。
雇傭了前Beats by Dr.Dre和Beats Music首席財務官Scott Henry擔任CFO。
雇傭三星美國研究中心負責軟件平臺的副總裁Yannick Pellet擔任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雇傭在線音樂視頻服務Vevo的聯合創始人Rio Caraeff擔任內容總監一職。
雇傭SiriusXM 廣播公司擔任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Rachna Bhasin擔任首席商務官。
雇傭HTC Vive全球市場部的執行董事Jeff Gattis擔任產品市場部負責人。
雇傭國家地理Brenda Freeman擔任首席營銷總監。
2016年5月,Magic Leap將兩位高管Gary Bradski與Adrian Kaehler告上法庭,控訴兩人盜竊公司機密技術,成立自己公司,并非法地向第三方公司泄露商業機密。隨后兩名高管反訴Magic Leap公司非法終止合同,侵犯自己的利益。隨后這兩位高管從 Magic Leap離職,并分別創辦了和深度學習與機器人有關的公司。
且不論這場長達5月的訴訟風波將會產生一筆多么大的律師費用(答案:金額巨大),離職的Gary Bradski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殿堂級專家人物,也是OpenCV創始人,更是Magic Leap頂級核心技術團隊成員,他的離開必然會對公司造成一定傷害。
結論:
從五個維度看下來,Magic Leap既不是人們口中超越科技的神級存在,也不是一個招搖撞騙的“詐騙集團”。它只是一間有著死忠星戰迷作為大老板的科技公司,帶領著團隊試圖解決某個極端困難的問題而已。他們的技術水平既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好,也沒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
技術發展從來都是一點一點“摳磚縫”的事情,需要經過無數次的產品迭代。既然創始人想要一個“魔法般的飛躍”,讓我們省去前期試用不成熟產品的經歷,那我們不妨耐心等待,多給它一點時間。
本文鏈接地址如下:智東西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點評
相關閱讀
-
Intel核顯即可驅動 微軟VR明年上市
昨天,微軟在深圳舉辦了Windows硬件工程師社區活動,微軟再一次宣布他們和各大PC廠商合作的VR/AR頭顯將會于2017年正式上市。這個消息我們早就知道了,所以并不算什么,但關鍵在于:這些頭顯的使用...
- HoloLens開源 微軟發布HoloToolkit空間感知組件
- HoloLens預售登錄亞洲 日本成首發國家
- 虛擬現實三兄弟 AR、VR與MR誰是明日之星
- HoloLens成員跳槽特斯拉 “鋼鐵俠”目標AR汽車
- 視頻聊天將死!微軟“全息送話術”現已支持車載